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1大渡河,波连波,安顺场段更险恶。对岸敌人在守着,红军想要把河过。十八勇士船上坐,充当先锋去拼搏。冒着弹雨和炮火,强行渡过大渡河。英雄事迹载史册,河水至今唱赞歌。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2沈队长,一位顽强的女性,一位尽职尽责的革命战...

活动范文 > 读后感 > 导航 >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汇集9篇)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汇集9篇)

2025-06-07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1

大渡河,波连波,

安顺场段更险恶。

对岸敌人在守着,

红军想要把河过。

十八勇士船上坐,

充当先锋去拼搏。

冒着弹雨和炮火,

强行渡过大渡河。

英雄事迹载史册,

河水至今唱赞歌。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2

沈队长,一位顽强的女性,一位尽职尽责的革命战士。在电影《大渡河》中,奄奄一息弥留之际的她,本应好好休息,却提出要去看大渡河的要求。看到这一幕,我流泪了。为这个坚强的女子,为她的尽职精神,为了所有像她一样的人,流泪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二十几年的生活。他自从走出隆中后,为蜀国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二十几年如一日。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的尽职。为了他的责任,他六出岐山,最终,他积劳成疾,只留给后人“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他,尽忠于他的事业。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诗,可以让我们领会到诗人陆游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他临死前,想的最多的,不是别的,只是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他,对他的事业至死不渝。

他们,都热爱、尊重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尽责。然而,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呢?

学生,怕苦怕累,为了个人的娱乐,冷落了他的责任――学习;公司职员,为了个人利益,勾心斗角,处处针锋相对,忘记了他的责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执法人员,为了钱财,置法律于不顾,滥用了他的权力……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职尽责吗?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观看了著名电影《大渡河》,这部电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但是在渡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是红军一直没有放弃,这就展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

电影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是红军战士们,在泸定桥桥上顽强向前的情景,当时,国民党早就料到红军会上泸定桥,于是提前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但是红军战士丝毫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从没有木板的铁索上爬了过去。当时,场面非常壮烈,许多红军因被国民党的机关枪扫射而亡,还有很多受伤后掉到水里。但活下来的红军仍然顽强地前进,红军的这种精神都让国民党的总指挥非常惊讶!

这部电影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女红军沈小莹,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艘船,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最终这场战斗的胜利!

这部影片,给我的震撼力非常大,他们所有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大英雄,如果没有他们昨日的牺牲,祖国就不会有今日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4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 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 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 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 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 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 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 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 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 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 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 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 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 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 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 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 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 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 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 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 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 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 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 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 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 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 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 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 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 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 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5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一首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老师给我们找了一些关于大渡河的影片让我们观看。

星期五,我们看了大渡河这个影片,讲的是工农红军要和陕北红军会师,在途中,毛主席接到一份电报,命令他们强渡大渡河。听到消息后,毛主席对大家说:“咱们要加快速度了。”,为了不让红军渡河,国民党把船都借走了,把大渡河上的木板全拆了,有一个老爷爷因不交船,被国民军暴打,最后还是把船借给了红军。在渡河过程中,英勇的红军在部队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成功。

在渡河过程中,很多的红军战士牺牲在了国民党的枪弹了,掉进河水中。我深深的被英勇的红军战士感动了,他们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我很敬佩他们,我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6

长征长,长距离,

总共二万五千里。

长征难,不容易,

一路艰辛无法计。

爬雪山,过草地,

吃野菜,吃树皮……

北上抗日是目的,

红军长征获胜利。

八十周年来回忆,

长征胜利成传奇。

感恩红军在心底,

今天生活要珍惜。

红军精神作激励,

建设中华更美丽。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7

朋友,你看过影片《大渡河》吗?如今身处于远离硝烟和战场的和平年代,对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社会道德观,我们已习以为然、默然接受。但心里总是有一种抵触和失落,觉得缺少了什么。适时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观看了影片《大渡河》,带来的震撼,感动了本已麻木的心,终于知道我们还需要什么。

片段一:只见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群山险峻,地势十分险要,是进入川西北必经之地。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120里急行军,到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附近,经过激烈交火,抢占了渡口,占据有利地形。

片段二:在女战士的耐心说服下,老乡终于打消顾虑说出有船,但这时躲藏的敌人开枪了,女战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子弹,为他人、为革命的希望英勇牺牲。

片段三:突击队冒着密集的枪弹和炮火,在急流中前进,在岸上火力的掩护下,迅速登岸,浴血奋战抢占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红一军团度过了被国民党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这些片段说来简单,但这个胜利又是多少战士的生命换来的呢?歌词有唱:我们的国旗为什么这么红,革命的鲜血染红了它!

川流不息的大渡河水,是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长征将在我们心中延续,让我们从革命前辈的英勇奋斗故事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以实际行动作出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事,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感动。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8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大渡河上的史诗读后感 篇9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首诗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写的,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长征途中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大渡河》。以前,我只知道红军过大渡河时,那惊险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殊不知,在这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一位女红军的事迹让我钦佩:她为了借船,献出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在临终前,她并未感到自己所做的不值得,而是在口中不停地念着:“船,船,船……”

她那不畏牺牲,誓死完成使命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吗?

在剧终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同志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和平,为了祖国的胜利而抛头洒血的烈士们!”

是的,不要忘记,永远也不能够忘记他们,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那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倘若没有他们,那么,可能现在,我们还处于战争之中,看到的只能是那流淌着鲜血的溪流,那到处充满了血腥的世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既然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锻炼能力;我们没有理由整天虚度时间。既然长征创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为祖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更要发扬长征那种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顽强奋斗精神,树立坚定的信念,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发奋图强,以不屈不饶的精神去战胜和克服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人生道路上创造闪光的奇迹。长征赋予了我们精神上的动力,加上我们主观上不断的思考与探索,相信我们的大学生活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开出胜利的果实。

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文化,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和平幸福生活,让胜利之鹰,永永远远飞翔在我们的蓝天,让友谊之花永永远远开在我们心间,让精神的力量永永远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勇往直前,不要放弃,不该放弃,直至成功的彼岸。

本文网址:http://www.333qt.com/duhougan/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