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篇1中秋节给老人送什么礼物好中秋温馨浪漫,是团圆时的幸福。因此,我们送给老人的礼物就要精挑细选,马虎不得。中秋是一定要吃月饼的,那么送上一盒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再带上些柚子,甜甜的月饼配上酸甜的柚子真是很好的组合。如果没办法自己做月饼,买月饼时要注意别挑太甜的,年纪大的长辈不适合...

活动范文 > 综合分类 > 导航 > 中秋节的由来(通用十篇)

中秋节的由来(通用十篇)

2025-06-07

中秋节的由来 篇1

中秋节给老人送什么礼物好

中秋温馨浪漫,是团圆时的幸福。因此,我们送给老人的礼物就要精挑细选,马虎不得。中秋是一定要吃月饼的,那么送上一盒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再带上些柚子,甜甜的月饼配上酸甜的柚子真是很好的组合。如果没办法自己做月饼,买月饼时要注意别挑太甜的,年纪大的长辈不适合吃过甜的食品。给长辈包个红包,红红顺顺,不一定非得很多钱,心意到就好。

从以往的送礼经验来看,大部分人老人比较喜爱喝茶,因此,作为晚辈的我们,通常会选择一款别致的茶具,送给老人。

可是,什么材质的茶具饮茶对老人身体有益呢?给长辈送礼,我们送的健康,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忽视不得。

市面上常见的茶具,根据材质我们可以细分为四大类:一,骨瓷类茶具;二,紫砂类茶具;三,活瓷类茶具;四,青瓷类茶具。

水果篮,就类似于一般的登门拜访是送的礼物,可以去长辈家陪他们聊聊天解解闷,长辈们在家有时候挺无聊的,有时候能有个晚辈陪他们聊聊天肯定最开心不过了。有时间的朋友可以考虑这样做。

健康食用油也是不错的选择。长辈们一般年纪大都是在家做家务活煮饭煮菜,食用油对他们来说挺需要,送上一些好的食用油最合他们胃口。

花生油和大豆油对人体健康来说其实都不太好,橄榄油,山茶油这些还算不错,营养成分高,亚麻酸亚油酸比例达到联合国营养标准,老人常年食用能润肠通便,预防血管硬化等。

“家有一老,胜有一宝”,所以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儿女最大的福气。年龄大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各种毛病也就出来了。所以,中秋节可以给老人买点保健品延年益寿。

如果知道长辈们缺什么吃的、穿的、用的,或者长辈们想要买个首饰之类的,正好中秋节来临之际,就直接帮其买了,两全其美!

健身保健器材是第二选择,很多老人常年积劳成疾,身体有不少的小毛病,颈椎病就是老人长辈们容易有的病症,为了更好的给他们预防我们可以送他们一些不错的睡眠枕头,或者是可以送送颈椎治疗仪帮他们做做牵引,可能这样会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心意哦。

买一部可视频通话的老人手机,小辈常年在外工作,也没时间陪伴自己的长辈,那么可以买一部可以视频的老人手机,这样可以随时联系沟通,还能看到人像。但是一定要操作简单的那种,不需要太过复杂,并且耐心教他们如何使用。

最实在的还是回家一起过中秋,陪伴是最好的礼物,礼物再多都是空的,老人需要的是心理的安抚,而并非物质上的增加。所以放下工作,回家一趟,在中秋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好好陪伴他们。

中秋吃月饼的起源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

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中秋月饼的选购

在选择中秋月饼的时候,望,闻是必不要少的,高品质的月饼,形态应是表面和侧面圆边略微外凸,纹印清晰,无漏馅现象。

从颜色上看,好的月饼表面呈有光泽的金黄色,侧面部分饼皮呈乳黄色,饼皮表面没有气泡,底部周围没有焦圈。

手感上,好的月饼应该是松软适度。市场上有些月饼硬得像饼干,有的色泽黯淡,吃口毫无该品种特有的香味,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这是由于工艺配方及原料合成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听"则需要多参考身边同事与朋友的意见,"诊"则要看多留意媒体对你所选择的品牌月饼的评价与正面曝光度如何,相当于一个监管的角色。

怎么吃月饼味道更好

月饼虽然好吃,但最好不要把它当饭吃,把月饼作为饭后茶点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月饼一次不要吃太多,容易产生油腻饱腹感。

品尝月饼时最好伴着茶水,这样可以解油腻。一边吃月饼,一边喝着淡茶或者花茶,味道是很棒的。

中秋节的由来 篇2

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由来 篇3

中秋节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选择与家人团聚,分享家庭幸福。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以下是三种常见的说法。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到处都有习俗。人们会摆上香案,祈求和平,吃月饼,祈求团圆。

来历起源1: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中国古代历法将每个季节分为孟月、仲月和季月三个月。农历八月只是秋天的第二个月,所以它被称为“仲秋”。此外,农历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首先,这一天被指定为古代皇帝祭月的节日,慢慢演变为“中秋节”。

来源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是我们最熟悉的`。首先,后代射出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帝给了他一种成仙药。他不愿意放弃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8月15日,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去了月亮。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还有几种说法。嫦娥最喜欢的食物会放在花园里,然后演变成习俗。有人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后,在月下设立了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祷和平。后来,每年代代相传,它都演变成了一个节日。因为这是中秋节,人们称之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由来 篇4

一、中秋节的由来

今年的9月19日,即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佳节。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1]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至于中秋节何时固定有八月十五日,根据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二、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祭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

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赏月

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中秋节之夜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中秋节的由来 篇5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篇6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时令。

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中秋的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 篇7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中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至今都被我们传诵。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的由来 篇8

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

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认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意为:全家团圆的日子。希望有一天后羿与嫦娥可以团圆。

中秋节的由来 篇9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现代的中秋已经被逐渐淡化了,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的.是,这依旧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象征着团圆,所以中秋也有了吃月饼这个习俗。不过话说,虽然中秋节在今天已经逐渐的被淡化,但是习俗还是依旧存在,每到中秋,家家会团圆,一起吃月饼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在古代中秋是十分被重视的,到底有多被重视?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秋祭祀这么一说,但是到了魏晋的时候,似乎人们才真正的把它当成了一个节日来对待,因为在魏晋时期,中秋赏月才开始逐渐流行,后来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被正式定位一个节日。这吃月饼的习俗也是在唐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唐朝当年打匈奴打了胜仗,然后吐鲁番人就送上了胡饼庆祝唐朝部队,皇帝看到了这个饼之后,也是很高兴,于是就把饼给大臣们分了,这也是最早的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 篇10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历史悠久。“中秋”这个词最早记录在《周礼》中。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天,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此外,在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分为“孟、仲、季”因此,秋天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三部分“仲秋”。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神话传说。

简而言之,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大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这个时候是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就像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饺子一样,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代有吃月饼的习俗,但月饼作为食物名称,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是宋代的事。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像嚼月一样的小饼,里面有酥和焦。”《武林旧事》中南宋文学家周密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用月饼传递反元信息,说明月饼已经进入普通人的家中,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在制作月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蛋糕制在月饼上印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充满桃肉馅,冰淇淋甜蔗糖霜”,看起来和现在的月饼很像。在现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车间,月饼的制作更加精致,馅料精致,外观美观,也分为平、苏、广、台等不同口味。作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月饼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每逢中秋夜,周代都会举行迎寒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很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诗。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天,“贵家装饰台榭,民间争夺餐厅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拜月活动规模较大,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遗存“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医生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要么登楼揽月,要么泛舟邀月,喝酒赋诗,留下许多流行的千古绝唱。例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月反映了他在异国他乡漂泊的羁旅思绪;宋代作家苏轼在中秋节喝了达旦,醉醺醺地写了《水调歌头》,用月圆来形容人们的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当空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不同地区的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习俗庆祝中秋节,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不同中秋节习俗。例如,中秋节赏桂和观潮在南方很多地区都很流行。在老北京玩兔子很受欢迎。此外,还有广州的树木中秋节、安徽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中秋节的习俗,如跳月和拜月。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本文网址:http://www.333qt.com/zonghe/5002.html